2016年2月4日 星期四

什麼是禪?

禪是普遍的存在

 
https://www.google.com.tw/imgres?imgurl=https://i.ytimg.com/vi/ZqKgtTUt0kQ/maxresdefault.jpg&imgrefurl=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%3DZqKgtTUt0kQ&h=720&w=1280&tbnid=vkl_D85Mn5GRmM:&docid=jq_r67QgbKq8zM&ei=g-WzVu2uAoaa0gS4opJ4&tbm=isch&ved=0ahUKEwit_MqGqN_KAhUGjZQKHTiRBA8QMwgmKAswCw&biw=1073&bih=553

禪是無法形容說明的內在體驗,它就不是一樣實質或有形的現象,但也可能就是所有一切所能被你接觸、發現,或感受到的現象。也就是說,如果沒有體驗到禪,說什麼也不是;如果已經體驗到禪,那就是處處都在,俯拾皆是。


禪是內外的統一

 
https://www.google.com.tw/imgres?imgurl=http://www.carein.com.tw/images/728567vt5ad.jpg&imgrefurl=http://www.carein.com.tw/article/FdvwZ8rknvO7De5c5pUcbUpM1m83r8K3&h=304&w=457&tbnid=QPghM64jEBbe_M:&docid=xYoQ7-yIo1ubtM&ei=buqzVtenMIqX0gSV85bwCQ&tbm=isch&ved=0ahUKEwjXlqTfrN_KAhWKi5QKHZW5BZ44yAEQMwghKB4wHg&biw=1073&bih=553

所謂內外的統一,就是全體的和諧。這可以有三個步驟:
第一,當你由於打坐或者是按摩,道家所謂導引,印度瑜伽術的體位運動,都可以使得人體的氣脈通暢,而感到身心合一的輕鬆和平安。
第二,用打坐或冥想、祈禱等的方式,可以使我們經驗到外在的環境跟內在的心靈,合而為一,此即所謂天人合一的境界現前。
第三,用禪定的工夫,專注於修行方法的焦點,漸漸使得前念與後念連續不變,沒有任何雜念出現,那就是定境,是定於一境或一念,那就變成了內在的統一。

禪是內心的自在


http://blog.xuite.net/teamno4/twblog/164073021-%E7%A6%AA%E6%84%8F%EF%BC%8C%E7%9C%8B%E9%80%8F%E8%92%BC%E8%8C%AB%E7%9A%84%E6%B7%A1%E7%84%B6%E3%80%82+%E3%80%82+%E3%80%82+%E9%9B%B2%E6%9C%B5%E5%88%86%E4%BA%AB

禪悟的體驗是屬於主觀的,解脫的感受是屬於內心的。如果心有所囿、心有所著、心有所繫,便會被境所轉,反之便得解脫。所以禪宗特別重視心的歷 練,鍊心又稱為鍊魔,鍊魔的目的稱為選佛。禪修的工夫叫作安心,只要心有牽掛,便不能安。必須無心可用,才能無心可安,便是真的解脫。解脫的人縱然身在囹 圄,乃至繩綑索綁,斧鉞加頸,還能夠談笑風生。這就是內心的自在,屬於精神的層次,非局外所能分享及體味的事。

禪是無我的智慧

 
http://www.google.com.tw/url?sa=i&rct=j&q=&esrc=s&source=images&cd=&cad=rja&uact=8&ved=0ahUKEwih0Panrd_KAhVFUZQKHVIjCFoQjRwIBw&url=http%3A%2F%2Fwww.ichanfeng.com%2Fnews%2Ftuijianyuedu%2F2015%2F0616%2F747.html&psig=AFQjCNG6Wxcz5jr1afQxRtNusuTe4ZpimA&ust=1454718079363388

禪宗所說的無我、無相、無心,都是指的智慧而言。「無」並不是等於沒有,而是指的心無所住的自我解脫。沒有自我執著,卻有智慧的功能,它的功 能,從主觀的表現是解脫,從客觀的表現是慈悲。如果僅僅離開自我的執著,而不能產生慈悲的功能,那一定不是真的解脫。解脫是智慧,慈悲是菩提心。兩者的關 係,如鳥的兩翼,車子的兩輪,必須平行發展,缺一不可。

禪是無著的生命

http://www.google.com.tw/url?sa=i&rct=j&q=&esrc=s&source=images&cd=&cad=rja&uact=8&ved=0ahUKEwjiuNnqrd_KAhXLppQKHf9xBbwQjRwIBw&url=http%3A%2F%2Fzenparadise.blogspot.com%2F&psig=AFQjCNHpJ0TtCNcLJ4i3hYAj8DXzu5_jOw&ust=1454718190283457

 

生命的現象,可以分作一生一世的連續及多生多劫的連續,凡夫的生命是以業力而隨波逐流,生死不已,聖者菩薩的生命是以悲願的力量,往返於無盡的 生死大海,廣度無量的眾生。同樣是有生有死,凡夫是無奈的,菩薩是自然的,凡夫是受苦受難,菩薩是救苦救難,其不同的關鍵,就在於心有所著和心無所著。

禪是活潑的生活

http://www.google.com.tw/url?sa=i&rct=j&q=&esrc=s&source=images&cd=&cad=rja&uact=8&ved=0ahUKEwjLoMC_rt_KAhXKE5QKHQf4AdwQjRwIBw&url=http%3A%2F%2Fbaihoutemple.blogspot.com%2Fp%2Fblog-page.html&psig=AFQjCNEJpkAswcIjpBmSu62Cc6n35SEIrg&ust=1454718303871652

 

在古代禪修者的生活,比之於書生還要簡樸,連柴與水都無人提供,必須自給自足,所以人人需要勞作,每天的恆課之中,一定會有運水搬柴的「坡 事」。故在禪語之中,就有龐蘊居士所說的「神通并妙用,運水及搬柴。」便是禪悟者的生活寫照。這也就是說,對於禪者而言,日常生活中,處處是禪機,待人接 物時,事事有禪意。

禪是運水與搬柴

 

禪境不是能夠通過語言、文字、思考而加以說明解釋的,所以稱為不立文字、直指人心、教外別傳的心法。凡是時間上的過去、未來、現在,空間上的前 後、左右、上下,都是符號的標誌,沒有一定的意義,也不代表實質的東西。但是,宇宙的存在,離開這些之外,也就成了虛無的觀念,但看我們如何去體驗,是則 處處是,非則樣樣非,這在禪宗的公案之中,也可以見到不少的例子,那就是不離方位、不著方位;不離時空、不著時空的禪者境界。

文字部份轉錄自法鼓山寶雲寺
http://lightup.ddm.org.tw/qa_deatil.php?NNo=7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